深德观察

世界急救日 | 数字赋能 救在身边

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意外状况,轻则皮肉损伤,重则危及生命。其中最紧急的情况莫过于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的发生。从2000年开始,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希望通过这个纪念日,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技巧,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


今天是第24个世界急救日,主题为“数字赋能 救在身边”(First aid in the digital world)。

国际上针对心脏骤停及其抢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已经开展了60余年,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我国发生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OHCA,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发病率为97.1/10万人,患者存活率仅为1.2%,与发达国家(7%-10%)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深德近期对国内外心脏骤停急救领域开展了行业调研。本文将分享此次研究的成果,希望给更多相关方带来启发,携手为优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链、拯救更多生命作出努力。

时间是最大的敌人

心脏骤停患者生存链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帮助

当有人出现心脏骤停时,时间就是最大的敌人,抢救时间每延迟1分钟,其生存率会降低7%~10%。一旦心脏骤停时间超过10分钟,大脑将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应对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如何尽快让心脏骤停患者得到抢救,变得至关重要。

我国紧急医疗服务的中位反应时间是8-16分钟,在专业急救力量赶到之前,做到以下三步可以为患者多争取一些时间:

  1. 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在心脏骤停患者身边的第一目击者尽快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是抢救患者生命的第一步,既包含拨打120呼叫专业急救力量,也包括呼救寻找下两步提到的医疗资源以提供基础生命支持。

2. 旁观者心肺复苏(BCPR, 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肺复苏是挽救心脏骤停患者最重要的干预措施,离患者最近的路人是最合适的抢救人选。心脏病学领域的权威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HA)在2020年发布的《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提到了对非专业急救人员向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建议。

3. 公众启动除颤(PAD,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

在心脏骤停发生率高、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当有人发生心脏骤停时,现场第一目击者可以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使用AED对患者进行心律检测,必要时进行除颤,从而提高其存活率。

以上三步,是任何一位公民都可以经过相关培训做到的(文末有相关培训介绍)。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在和死神的赛跑中与专业急救力量形成接力,尽快帮助患者恢复心跳,完成【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链】。

目前我国针对心脏骤停患者生存链的社会服务建设还很不足

首先,我国目前旁观者使用AED的比率小于0.1%。AED覆盖率不足,以及现阶段AED配置不合理是主要原因。

  • 我国AED的平均覆盖率小于1台/10万人,与 AED普及起步早的国家如荷兰(4.7台/1,000人)、瑞士(4.5台/1,000人)等相比,覆盖率存在很大差距。
  • 院外心脏骤停约80%是发生在家中,但目前已配置的AED有近80%却都配置在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对居民社区的覆盖严重不足。

其次,我国目前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比率仅为17%,远低于国际上60%-70%的水平,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低的现状急需改变。

  •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年披露数据显示,我国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仅1%左右。
  • 心肺复苏作为一项使用率低、但紧急时刻有很高执行要求的技能,定期的复训强化是有必要的,而我国目前尚无相关数据统计和规范要求,意味着很可能有较多接受过培训的非专业志愿者已经不具备在现场完成抢救的能力。

此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链中各环节的信息通道没有打通。

  • 即使患者附近有接受过急救培训的非专业志愿者,通常也不容易找到。因为第一发现人往往只能通过大声呼救在现场寻求帮助,而呼救的声音并不能触达到患者附近步行4分钟可以到达的所有区域。
  • 如果在公共场所没有工作人员的帮助,恐怕要在很短时间内找到附近的AED设备也很困难。
  • 施救现场缺少关键动作的有效技术反馈也是一大挑战。有效的心肺复苏对于胸外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停顿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志愿者在急救培训时还可以根据反馈装置及时调整动作,但在急救现场除了AED在除颤间隙发出的提示音之外,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提供技术反馈。因此,志愿者在真实场景下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时候很可能因为紧张或压力导致动作变形,从而影响抢救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已经提高了对于心脏骤停急救的重视。

  •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针对社会组织和医疗机构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掌握基本的应急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提出了要求。
  • 2020年多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开展公众培训、警察/消防员/公共交通工作者在职培训、中小学急救普及、高中大学开展急救培训等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
  • 2022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和多个学术组织提出了《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就 AED 的配置数量、布局、重点公共场所投放位置等做出推荐和建议,建议各省市按照每 10 万人配置 100-200 台 AED 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公共场所 AED 配备数量。 

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尝试使用数字化平台

打通心脏骤停患者生存链中的信息通道

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

通过数字化平台派遣心脏骤停患者附近的非专业志愿者前去施救,心脏骤停患者可以更早且更多得到心肺复苏救治

斯德哥尔摩的急救中心从2008年开始利用手机定位系统识别出距离倒地者500米内的注册非专业志愿者,在调度员确认发生心脏骤停案例后,向他们发送短信/电话,告知案件和倒地者的位置信息,志愿者选择前去施救与否。2010年的一组研究数据显示,非专业志愿者到达倒地者现场的平均时间比专业急救力量早2-3分钟。2012年针对院外心脏骤停案件进行的对照实验结果显示,干预组(派遣非专业志愿者前往现场)的施救率较非干预组(不派遣志愿者)高约13%,即更多倒地者可以得到心肺复苏救治。

通过更高效的派遣方式,可以让心脏骤停患者更早获得抢救,提升存活率

瑞士的提切诺州从2006年起启用基于短信进行通知派遣非专业志愿者的方式,2014年又引入基于App进行通知派遣的方式。据统计,非专业志愿者响应时长在App派遣模式下缩短约半分钟,赶到现场的时长提早约2分钟,同时倒地者存活率较短信派遣的方式高约13%。App派遣模式的高效来自于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冗余步骤。提切诺州的短信派遣模式下,志愿者需回电才能获得确切的倒地者位置,比起App派遣模式直接告知具体位置的方式,需较长的沟通时间,同时又缺少导航功能,导致志愿者招募时长和到达时长更久。

借助手机端App可以为居民提供急救指南,让全民急救成为可能

台湾在2015年上线了“全民急救AED”软件,拥有【一键拨号】、【寻找AED】、【急救指南】、【胸压计数】等功能。不仅可以直接拨打急救电话,还有图文+语音指南,教授现场发现人进行急救流程(确认情况+呼救+CPR),即使是不会急救的路人也可以进行操作。同时【胸压计数】功能还可以帮助施救者以正确的节奏进行胸外按压。

手机端App还可以和AED网络打通,通过导航功能让AED尽快到达心脏骤停患者身边

英国的Goodsam软件和新加波的Myresponder软件都支持在App上找到附近的AED设备并提供导航功能,国内也有多家商业/社会组织提供了该项功能。

斯德哥尔摩和荷兰林堡使用的软件还会对派遣的非专业志愿者进行任务分工,比如安排离AED设备更近的一半人先去取AED,另一半人则优先前去现场进行CPR。尽管AED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现场的使用优先级更高,但是先去取AED再去前去心脏骤停患者身边还是会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AHA在最新的《指南》中提出了非专业施救者尽早启动 CPR的建议,所以将非专业志愿者进行任务分工、让两者同时进行是更高效的派遣方式。

另外,台湾的“全民急救AED”软件正在研发2.0版本,新功能可以在发生心脏骤停事件后,令倒地点附近的AED发出警报,附近的志愿者可以扫描AED上的二维码获取倒地者位置信息,前去施救,节约了志愿者前去找AED的时间,是非常创新性的设计。

台湾“全民急救AED”手机软件

一些创新实践正在帮助非专业志愿者

更高效地进行心肺复苏,并为其提供更多保护

新加坡除了上文提到的Myresponder软件,还在2011年启动了DARE培训项目,目的是为了让倒地者尽快接受心肺复苏。项目培训市民在遇到心脏骤停案件时要尽快拨打急救电话995,在调度员的辅助下进行胸外按压。整个课程设计相较于普通的急救培训缩短了授课时长,每节课45分钟,以视频指导和实践培训相结合。较短的时长有利于规模化推广,项目最初在学校进行试点,后逐渐向社区、商场等区域推广。作为DARE项目的补充,新加坡民防部队开发了CPR辅助卡,是一个信用卡大小的CPR反馈装置。辅助卡可以及时反馈执行胸外按压的频率与深度是否达到该有的要求,以保证施救效果。有研究表明,CPR辅助卡确实可以帮助施救者进行更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未来,新加坡计划把App和CPR辅助卡进行蓝牙绑定,让调度员更清楚现场的施救情况。2011年至2016年,新加坡全国的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比率从22%上升至56%。

英国Goodsam软件允许传输现场视频给急救中心并进行加密,且受到法律保护。将视频存档也可以追溯现场情况,保护志愿者免于纠纷,同时通过实时的视频分析,急救中心能获取更全面的现场数据,帮助专业急救力量在赶到现场时得知施救进展。在我国也有医疗机构进行了尝试。“十三五”期间,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研发了视频120系统,具备120电话呼叫与视频呼叫的技术融合及功能转换,实现了视频远程指导CPR及通过系统推送视频教程指导CPR等功能。

搭建心脏骤停患者生存链是个重投入、收效慢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支持,但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每救回一条生命都是值得的,那个人可能是你,是我,也可能是我们身边最重要的人。

如果读者有意向报名参加急救培训,可以在您所在省市红十字会官网找到报名方式,也可以找有美国心脏协会AHA认证的社会组织报名参加”基础生命支持BLS”课程。期待看到全民自主自愿学习急救技能的一天。

Back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