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德观察

深德观察 | 公益项目如何“以我之变,应世界之变”

你什么时候会想要更换手机?

也许是原本的手机电池已经不够坚挺,也许是手机外观有了比较大的磨损,也许是新推出的产品更好看或更能满足使用需求……

从2G网络到如今的5G,从16G内存到1T,续航时间不断实现突破,摄像功能不断精进……科技的进步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消费者的新需求也在不断刺激产品的创新。

商业领域通过更新换代持续焕发活力,公益领域也应如此。

一个好的公益项目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公益组织越是想要在某一个议题中持续深耕,越是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从项目中跳出来,仔细研判外部环境的变化,继而调整或升级原本的项目。

比如说,专注于人文议题的公益项目通常有固定的服务对象,这类项目需要经常回顾一下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很多公益项目的干预并非一蹴而就,如果公益组织想要深入地参与议题建设,就需要根据议题的性质和服务对象的发展特点,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跟进或提供更长久的陪伴。随着服务对象年纪的增长和境遇的变化,需求也会发生改变,特别当其为年幼的、拥有无尽成长空间的儿童时。以自闭症相关议题为例,行业内多数机构都瞄向了0-16岁的自闭症人士,主要提供康复、陪读、托管等服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需求更加多样,从生活自理、兴趣培养、融合教育,拓展到职业培训、就业、养老、临终关怀等多个方面。自闭症相关机构需要相应地进行服务延伸以匹配这些新需求。类似的,公益组织在针对小学生开展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项目时,也要意识到不同年龄的学生之间可能存在理解水平、知识需求和应用场景的不同,不能把针对低年级开发的教材、课程和活动内容简单地迁移到高年级上,而应该通过适用性的研究进行论证。

此外,开展公益项目不是闷头做事,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流,了解同行伙伴、行业格局的变化。或许国内刚新兴的议题在海外已发展有一些年头,探究国际同行的做法,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可以让公益组织少走弯路、加速前进。而关注国内同行的发展情况,有助于公益组织及时掌握行业动向、议题趋势和潜在机会,从而审视自己的工作内容和项目设计是否需要调整。例如,深德曾受某基金会委托,对国内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公益人才培养项目进行对标研究,通过了解各个项目的培养对象、模式和影响力,梳理该基金会现行项目在学员定位、授课模式、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调整方向。通过国内、国外同行的对标和动态研究,公益组织可以更加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差距,从而对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进行适当地调整,可以强化自身优势,树立项目在议题领域中的独特性。

更多时候,我们会面临多重外界因素的影响。以深德参与过的某基金会青年职业教育项目战略为例——我们在访谈和桌调中发现,随着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越来越多商业和公益伙伴加入到职教领域,行业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或相似或不同的职业教育项目,同基金会刚开始涉足该领域时已大有不同,项目的独特性不再明显;此前项目瞄准偏远落后地区最有需要帮助的年轻人,也因为国家大力开展“扶贫”而大幅缩减,许多有需要的青年在年纪更小的时候就已经被其他公益项目识别并获得帮助,学员招募难反而成为了项目的一大挑战;同时,为青年提供实习和工作岗位的合作伙伴,也对青年素养和职业学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仅需要职业青年掌握硬性技能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希望他们对职业发展有深刻的认识,能够更长久地留在行业里……来自多方不断变化的诉求,基金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项目目标、策略和有效性,在不动摇初衷的情况下调整项目设计。

除了外部环境,公益项目同样需要关注来自机构内部的变化因素,它们通常来自于利益相关方以及项目团队发展的需求。

我们先来聊一聊利益相关方诉求的改变。以企业基金会为例,这类基金会一开始开展公益项目多是为了维护公共关系和增强品牌声望,初期往往通过捐赠或者合作开展活动的方式,支持具有成熟项目的公益伙伴。这样的探索通常有几个特点:项目比较分散,涉及的议题众多,形式较为单一。后来随着企业理念的变化,理事会可能会对基金会提出更多的专业化要求,这时基金会团队就需要明确关注的重点议题,形成更加聚焦的项目矩阵,在战略上有所侧重。更进一步,当企业基金会团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会从以往“我随大流去”转变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由基金会给出方向,邀请合作伙伴一起加入。

此外,在项目发展的过程中,即便外部环境和利益相关方没有太大变化,随着对议题探索的深入,项目团队自身可能会发展出新的需求。例如,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团队可能会想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更系统、更全面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项目从目标出发,充分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从而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某基金会推动乡村儿童洗手行为改变的项目为例——项目初期通过在校园内安装洗手台,改善了儿童洗手的条件,同时搭配卫生健康教育课程;但通过评估发现,这样的干预方式对于行为改变的效果还是有限,需要对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调整项目的干预策略。项目发展中出现的新需求,有时是在工作推进困难的情况下“被动”暴露出来的,有时是项目团队“主动”思考因而提前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项目发展、适时调整,应当刻在公益机构的DNA里,并贯穿于项目管理之中。

厘清内外部的需求和变化后,公益组织/项目团队又可以从哪些方向入手对项目策略进行调整呢?深德提供以下几个思路:

1.改变切入点

针对服务对象需求和行业格局产生变化的情况,项目团队需要灵活调整工作的切入点。以前文提到的自闭症议题为例,相关公益组织可以从行业内普遍为0-16岁的自闭症人士提供服务的模式中跳脱出来,关注16岁以上的自闭症人士,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例如提高自闭症人士的专业技能和薪资福利水平,或者加强生活自理、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公益组织还可以考虑建立自闭症人士数据库,对其发展情况进行跟踪,每隔几年进行一次评估转介,一方面可以为自闭症人士链接更专业更多样的资源,另一方面机构也可以通过转介服务实现和同行机构的双赢。从短期介入转型成为长期陪伴,从康复、教育拓宽到生活、就业等方面,公益组织的价值在时间跨度和丰富度上都得到延展。调整项目切入点也可以促使团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更加广泛地调动资源,更加深入地参与议题建设,更加切实地解决社会问题。

2. 转变角色

社会问题通常会持续存在,除了改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公益组织还可以考虑转变角色来适应不断变换的内外部需求。以前文提到过的某基金会青年职业教育项目为例,项目团队尽其所能也只能影响一小部分群体,同时行业内又有层出不穷的优秀伙伴,这个时候不妨考虑一下转变角色,从直接服务提供者转型成为平台建设者——结合基金会自身的优势,它可以为志同道合的伙伴提供场地和活动空间,以及在能力建设、项目管理、资源链接等方面分享经验,还可以带动职教领域内伙伴间的交流和互助。一个成功的职教平台,不仅能够让各类伙伴各司其职,培养和影响更多的职业青年,也能孵化和支持行业伙伴,帮助伙伴解决后顾之忧,促进行业的蓬勃发展。从培育服务对象转为培育议题伙伴,从影响有限的青年个体转为广泛地影响整个行业,角色的转变可以是公益组织更专业、更高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开始。

3. 更加系统性地开展项目

在切入点和角色都不变的情况下,公益组织可以考虑如何更加系统性地参与议题建设和开展项目。社会问题往往是复杂的,解决社会问题通常存在多种手段和途径,如何将各种手段组合并协调发挥作用是有效公益的关键。如前文提及的某基金会推动乡村儿童洗手行为改变的项目,我们在评估中发现,单纯提供硬件设备并不足以改变儿童的洗手行为和习惯,搭配卫生健康课程告诉孩子们为什么需要洗手、何时应当洗手、如何正确地洗手,固然能够提高儿童的相关知识水平,但对行为改变的促进效果也有限(毕竟生活中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非理性的)。真正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来自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如老师的提醒和表扬。此外,项目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洗手台如何布点更有助于儿童使用?如何让洗手课堂更具有吸引力、记忆点?合理的教育频率是什么样的?如何加入助推(nudge)引导孩子们去洗手,等等。如果公益机构有志于深耕议题,势必需要思索如何更科学、更系统地设计和管理项目。

在动荡的时代中,变化是唯一的不变。公益机构应该时刻做好准备,积极拥抱内外部的变化。更迭或蜕变也许需要大动干戈,甚至经历脱胎换骨,但往往变化之后,是公益项目和机构的新生,更是议题、领域和行业翻开新篇章的最佳契机。

Back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