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德观察

深德观察 | 在社区场景,彰显社企之名

 对社企的讨论热度,似乎在三年前的两光之争后就戛然而止了。大鸣大放之后,在“社企是什么”这个话题上,与其说大家形成求同存异的共识,不如说大家已经讨论疲了。在名字层面上的辩论,即使再精彩,其实都是无力的。其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其说名字有好坏,不如说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其二,如果把社企比喻成一个可爱的小孩,他/她的可爱之处绝不应该在名字上,而是他/她立志要用市场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的理想。

与理想相比,与能力相比,名字问题略显苍白无力。

不妨保留社企的“小名”,淡化他/她的“学名”,不妨我们再聚焦到欲改变之理想是否只是一壶空瓢,欲改变之能力是否只是一腔热血。

与其我们继续争辩其名,不如让它彰显其实。

社企之实,在于其鲜活的生命力。而彰显其生命力的最好方式,是将其置于特定场景之下,赋予它更具体的社会命题。在当前的中国,最适合的场景莫过于社区。

将社企下沉到社区这样一个“小”场景,有三个“大”意义:

其一,社企以市场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市场化的机制注定了社企必须在微观层面准确把握需求、快速反应。这是一种从下而上的“拉动”,比从上而下的“推动”应该更有力量。居家养老也好,流动儿童服务也好,垃圾分类回收也好,唯有置身于社区,完成微观层面的任务,社企才能上升到更高层面——在“中观”层面实现规模化,以及在“宏观”层面得到它渴望已久的东西,即对身份的认可。

其二,从供给侧创新而言,满足几亿低收入人群的需求,纯商业化的供给方案是不足的,而有使命感的社企最适合填补这一空白。以“城中村”这一特殊(而有广大市场的)社区为例,他们对物业服务的需求是一个特殊“市场”,是一般商业公司选择放弃的,但对于将社会责任置于第一要位的社企,却最适合在这个“未开辟”的市场大展身手。

其三,中国的社区一直缺乏一个对接市场,对接法律的“身份”,而落地社区的社企就能填补这一空白。在社区层面,需要有人代表社区,对内保护社区受益人的权益,对外履行服务契约。相比社区的“两委”,相比物业公司,相比业主委员会,社区内的社企既有其合法身份,又有其灵活身段。这一身份问题的解决,预示着社区的活化可以遵循市场规则、法律规则。有了规则,就有了方圆。

以上这三个需求,就注定了在社区层面,社企有可能迸发出磅礴、鲜活的生命力。

而在“如何下沉到社区”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有三个可能的机制可以尝试:

落地社区,首先要理顺社区里的“身份”。社区内有两大身份:“东家”和“管家”。东家是社区,而管家是服务社区的人。如果以社区物业为例,那么业主就是东家,而物业公司是管家。在中国,有太多管家拎不清、翻身做东家的例子,也有东家被管惯了,委身自己做管家或者索性不去管的例子。可以借鉴一下“信托”机制,业委会作为“委托方”,物业公司作为“受托方”,业主作为“受益人”,而社区两委代表的社区作为“监查”方。分清东家和管家,明确社区内社企的服务职能,以及对东家们负责的身份,这其实是要先解决好社区治理,这是是社企服务社区的前提要求。不同的人站好了位,游戏才能玩起来。

其次,要甄别社区资产,最大程度地活化这些资产。社区资源的开发、管理过程,其实就是服务社区、治理社区的过程。什么是社区资产?它不仅仅是社区空间所代表的硬件。但凡社区里有需求(如居家养老),需要被服务的东西(如物业服务),都有商业价值,都可以被定价,都可以统称为社区资产。甄别社区资产,就是要明确社区里最重要的需求(软件)和最有价值的空间(硬件);而活化社区资产,一方面要盘活这些社区空间,链接社区需求与供给,从而让社区资产释放出最大价值,另一方面也要管理好社区资产,这属于社区治理范畴。再次借鉴“信托”机制,信托要求的透明、公开原则完全可以适用于社区型社企。唯有透明公开,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社企利益和社区利益一致。

最后,明确面对“社区资源垄断”这一问题,这个问题对于那些社区权力机构自己设立社区型社企尤为重要。社区资源一旦被社区型社企“垄断”,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不在,对提升社区服务的水平不是件好事。社企落地社区,解决好社区内、外的问题,必须要有包容心,有智慧面对“两堵墙”的问题。要有包容心推倒一堵“资源墙”,让社区外面有能力的人进来,帮助活化社区资源,同时要有智慧建起另一堵“利益墙”,把社区利益置于第一位,而不是把服务方的利益或者其他人的利益作为第一位。在这里,“信托”的借鉴价值再次体现,因为信托机制里明确了对“受托方”的监督机制,在社区,“监督者”就是社区两委或者社区里受托的社会组织。

当前,以社企三大热土之一的成都为例,社企落地社区虽然在社区两委的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在他们的工作职责里,“服务”二字居少,“管理”居多,这类社企的领导,按其语言体系看,更像是两委的领导。不落实“服务”二字,活化社区就是一句空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企扎根社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句话,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政府、是社会的共同追求,更是社会企业落地之处最响亮的口号。美好生活终归是在社区发生的。如果社区层面做不好,社区主体的需求没有被发掘没有被满足,社区主体没有充分融入社区治理中去,那么社区里群众的美好生活也是一句空话,而社企“以市场化手段满足社区需求”的理想,最美不过是一个口号。

唯有放下身段,在千万数量级的社区中去历练,才能彰显社企的生命力,才能最终定义其“用市场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本质。

还是那句话,在社企这个话题上,与其在字面研究其“名”,不如在社区彰显其“实”。

Back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