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德观察

深德观察 | 让另一部分人富起来——对中国包容性商业的几点思考

包容性商业是一种惠及贫困和低收入群体的创新商业尝试。包容性商业企业一方面有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可以保证其自身健康盈利;另一方面在企业运营价值链中为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提供服务。由于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在扶贫事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深德作为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的顾问,继2016年第一次参与中国包容性商业全面调研之后,便陆续在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深入议题。在充分理解包容性商业的理念,以及广泛接触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基础之上,我们对包容性商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几点思考。

第一,包容性商业是扶贫事业的灵活工具,更是巩固扶贫成果的有力抓手。

从个体层面看,包容性商业不只针对贫困人口,而是面向整个金字塔底层的低收入群体。这部分群体有的通过集中扶贫刚摘掉贫困的帽子、有的处在贫困的边缘。但他们的共同点是收入低、储蓄少、抗风险能力弱。无论是遇到自然灾害还是生活变动,都非常容易掉入贫困的陷阱。包容性商业企业为他们生产消费得起的产品,提供就业或者增加收入的机会,在他们与“贫困”之间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与此同时,包容性商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的是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能有效维系扶贫成果。据统计,全球约45亿人口生活在金字塔底层,每天生活支出不超过8美元。这部分人群构成巨大的市场潜力、生产力和人才储备。在包容性商业中,低收入人群参与到价值链的核心,从顾客、雇员,到供应商、分销商等。加上包容性商业拥有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其发展可以带动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受益,而规模的扩大又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因而,从企业自身的动机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角度看,这样的扶贫具有可持续性。

从宏观层面看,包容性商业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多样性发展。而经济发展是提升人民收入的基石,也是防止新增贫困和脱贫人口返贫的关键。以黑龙江四大煤城项目为例,由于经济上长期对煤炭行业的依赖以及近年来的行业不景气,当地经济和就业持续低迷。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对当地的经济的贡献作用越来越大。这些企业分布在农业、制造业、贸易等行业,其中不乏一些包容性商业的雏形。比如为农户提供绿色种植技术,以更高的价格采购其产品,从而提高其收入。包容性商业强调模式创新、可规模化。其健康发展可以为当地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包容性商业在农业中最为常见,但在新兴和民生行业中也有较大潜力。

中国扶贫工作的对象是贫困农户。而在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企业与农户自然发生联系。因而农业企业是最为常见的包容性商业企业。比如企业以保底价格采购农户农产品、租赁农户土地、雇佣弱势群体参与简单的劳动为其增加收入等。但农业之外,我们也在一些新兴和民生行业中看到了包容性商业的潜力。

旅游业便是其中之一。其包容性商业的特点在于,除了在价值链中直接惠及低收入群体,旅游业有更广泛的辐射效应。一般来说,通过旅游业直接增加1个工作岗位,可以至少间接带动5个人就业。以内蒙古一个区级贫困县的旅游示范项目为例,该项目预计为当地牧民和农民直接提供1500个岗位,间接带动12000人次就业,主要集中在景区周边的餐饮业、住宿业、手工制品和自产农产品的销售等。很多贫困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欠佳,但是风景秀丽,自然风光独好。在旅游业中发展包容性商业无疑充分利用了自身的优势。事实上,旅游扶贫已经是我国重要的扶贫举措之一。

如果说旅游业包容性商业带来的是更广泛的社会效益,教育业带来的将是更深刻的改变。在教育业中,包容性商业企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服务。同样在内蒙古,我们有幸见到了一家具有包容性商业雏形的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学校以学历教育为主,企业内训、课程输出等为辅,达到健康的财务状况。面对多数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学校不仅教授他们一技之长,还通过定期家访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鼓励他们在生活中更加的自信和勇敢。学生毕业以后除了因为技能而获得更高收入,更重要的收获是崭新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三,发展包容性商业,软性的能力建设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的包容性商业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很多企业受到盈利、规模等方面的限制。除了资金之外,对能力建设有大量需求,包括战略梳理、业务管理、营销推广、人才培养等。以农业为例,产品同质、销售渠道繁复是不少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由此造成的产品竞争力弱,销售毛利低等问题会严重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虽然这些企业具有包容性商业的雏形,但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规模化却存在重重障碍。如何差异化定位,凸显包容性商业企业的特色,打造品牌等都将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的今天,作为一种同时创造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手段,包容性商业的价值不言而喻。希望在中国能够涌现更多优秀的包容性商业模式,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更多的低收入群体。

Back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