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德观察

中国金融机构如何实现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台湾,大众银行借三个公益广告,谈平凡大众中不平凡的梦想,感动无数大众的同时,从一家不知名的银行变成台湾家喻户晓的“平凡人”的银行。

而在美国,高盛启动了“万名妇女”计划,支持全球妇女创业。摩根大通则设立了专门的社会金融部门,为非盈利机构提供财务技能培训,并提供资助。
以上案例表明,公益正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业务两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国内外金融机构。或者成为广告的主体,或者成为新型金融产品服务的对象,金字塔底层的弱势人群正在成为金融机构的“新型客户”。
聚焦到中国内资银行,深德公益发现,大多数内资银行一般都以抗震救灾、定点扶贫、教育以及向大众普及金融知识为主。事件驱导、捐款驱导、金融教育驱导还是主流模式。这种传统的、被动的模式在当今中国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公益诉求日趋创新的大环境下已经落伍。
而反观在华外资银行,他们虽然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和深度虽都不及内资银行,主要的公益活动相对内资银行规模比较小,但是活动种类丰富,切入社会问题的角度也较为新颖。例如,某外资银行在2012年开始聚焦农民工家庭,其“音体美教室”项目使得近万名农民工子女受益。同时,该银行又创新介入社会企业领域,通过对社会企业家的技能支持让2千多名弱势群体的就业前景得到大幅改善。其2012年总计221万人民币的公益投入,已经让1万2千名金字塔底层人群收益,这样的投入产出效率,值得广大内资金融机构借鉴。
那么,中国的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发挥创新精神,让企业社会责任融入日常运营,让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实现双赢呢?
从中国公益领域的需求来看,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公众对公益领域透明度和专业化的要求。而在所有行业中,金融领域对风险防范、对规范运作的要求最高。金融行业的运作理念和大众的公益诉求完美契合。因此,今天,金融机构有契机,也应该有魄力,成为中国公益创新的领军人。
深德认为,在中国,金融机构有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加强其在业务领域和公益领域的影响力:
1) 除去每年的捐款之外,利用银行自身金融管理的优势,针对低收入人群增加一定的贷款
2) 与客户合作,并利用银行固有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影响力投资
3) 可以进一步拓展金融产品,对低收入人群提供不仅仅限于贷款的金融服务,例如金融担保
对今天的中国金融机构而言,重新定义其客户属性已经刻不容缓。对他们而言,公益创新就是一种业务创新。

Back to Top ▲